3月草长莺飞,春光明媚。随着人员全面返岗、返工、返校,人口流动性增加,且早春时节气温起伏,早晚温差大,广大市民外出踏青、赏花游春活动增多,易引发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3月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麻疹、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食物中毒。
重点提示
一、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临床典型表现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本病常呈自限性,病程一般为3-4天。初春气温较低,病毒较活跃,我市流感监测网络数据显示,目前流感疫情仍处于季节性流行期,但流行强度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防护措施:
1.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儿童、老年人及严重基础疾病者等高风险人群应每年接种接种流感疫苗,以降低重症风险。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口鼻,注意手卫生,做好通风和室内清洁消毒。尽量避免接触眼睛、鼻或口。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当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3.重点场所防控。托幼机构、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单位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应加强日常通风、清洁及消毒工作,发现疫情应及时处置上报。
二、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多见。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通常为10-14天,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体温≥38℃),发热2-4天后出现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并可累及黏膜的红色斑丘疹,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结膜充血等症状。少部分可出现肺炎、喉炎、中耳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孕妇、营养不良的儿童、严重免疫缺陷者罹患麻疹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
2025年以来,我国部分省份麻疹报告病例数远超近年来同期水平,部分场所出现聚集性疫情,对群众健康带来一定威胁。我市尚无本地麻疹病例报告。
防控措施:
1、接种疫苗。麻疹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根据国家程序要求,适龄儿童8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未全程接种者应尽早补种。
2、做好个人防护。冬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减少前往医院、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未接种疫苗的婴幼儿需加强防护,如佩戴口罩。
3、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避免用手接触口鼻;居家常通风,保持环境清洁。
4、及时就诊。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
三、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是一种急性胃肠炎病毒,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途径多样、感染剂量低的特点,因此很容易在人群间造成传播。其潜伏期通常为24~48小时,最短12小时。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也可经气溶胶吸入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感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感染的常见食品。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等,有时也出现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成人腹泻较多,儿童则呕吐较多,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冬春季为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托幼机构、学校、养老机构、餐饮场所等为重点关注场所。
防护措施:
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注意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尤其是饭前便后、准备和加工食物前;加强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不饮用生水或被污染的水源,饮用水用具定期消毒。
3.注意规范化处理。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环境,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开展清理工作,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对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消毒,清洗后认真清洁和消毒双手。
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目前我市新冠疫情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但春季人员流动及聚集增加,存在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的风险。市民朋友春季出游同时,要坚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防护措施:
1.加强个人防护。居民日常出行,应科学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休息,注重营养,增强体质。日常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
2.及时接种疫苗:老年人、严重基础疾病者等高风险人群应及时接种新冠疫苗,以降低重症风险。
3.合理用药,科学就医。感染后,轻型病例可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按照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就医途中注意佩戴口罩。
五、食物中毒
春季出游、外出就餐活动增多,食物中毒发生风险增加,外出就餐时要选择正规餐饮店,注意餐具的清洁卫生,尤其是在食用凉菜、海鲜等未经加热的食物前,要检查新鲜程度和保存方式,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防护措施:
1.谨慎选择就餐场所。尽量选择卫生条件有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品,尽量不买散装食品。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
3.规范食品加工。注意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交叉污染。食材加工要熟透。剩饭剩菜不要在冰箱中过久储存,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
(图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