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中的秩序 青砖里的乡谊
——江南会馆文化溯源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4-01-25 08:52:36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1月23日,距离首届“三川十馆·春会”开幕还有7天,关帝庙历史街区作为举办“三川十馆·春会”活动的重要场地,其更新改造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图为工人正在紧张施工。记者 沈湛 摄

□记者 乔小纳

周口三川交汇,自明朝逐波兴埠,因水而生,因商而荣。

在明清商人团体中,晋商、赣商、徽商在全国各地都建有商业会馆,其中由安徽、江南旅周商人共同创办的江南会馆鼎盛一时。如今,在周口市博物馆存放的一块石碑,就是江南会馆这一民间自治组织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见证。

“碑示章程,上下溜夫头胆敢不遵,一经查出或被告发,定将夫头责革,决不宽贷,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霸气”的话语来自清代《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告示碑》。据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介绍,这块碑刻的内容是“江南太湖监生胡茂林呈称禀情”。据碑刻内容显示,当时太湖县客船经过项城、淮宁(今淮阳区)交界处窦门一带,经常被当地管理水运的基层小吏勒索。随后,此事通过太湖监生胡茂林反映到了陈州府知府那里,陈州府知府便责成淮宁、项城二县官员实地调查,弄清事情原委,制定管理章程,明确收费价格,严禁讹诈勒索过往客船,否则严惩不贷。

2008年夏,家住周口市川汇区沙颍河北岸陈州清真寺附近的李先生,因家中办丧事急需一块墓碑,于是便想到了自家大门下用于“踏脚石”的碑刻。随后,李先生就把这块碑刻送到了大庆路与建设路交叉口附近中原国际商贸城的一家碑刻店,要求将这块碑刻稍加改造,磨去原有碑文,翻刻成一块新墓碑。看到李先生送来的碑刻,店主段清海认为此碑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制作了一块新碑,换下了此块旧碑,并于2012年10月将此碑捐赠给周口市博物馆。“这块碑刻是在江南会馆旧址附近发现的,所载内容与江南客商有关,故推测该碑应立于周口江南会馆。”周建山说。

据史料记载,江南会馆又称安徽会馆,是由安徽、江南旅周商人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地址在如今周口中心城区的庆丰路上。该馆占地约15亩,馆内建有戏楼、大殿、拜殿和东西廊坊;门前建有一高大照壁,长12米、高6米,上面雕刻有二龙戏珠和各种花鸟图案,工艺精湛。由于大殿内有关羽塑像,当时群众称其“草关帝庙”“曹关帝庙”或“糟关帝庙”,原因有三:一是大殿为草顶,故名“草关帝庙”;二是建庙时曹姓捐款最多,故名“曹关帝庙”;三是庙前为牲畜市场,牲畜业商人常在庙中议事,被他们带头叫“槽关帝庙”。20世纪50年代初,江南会馆被原周口市酒厂(今祥龙四五酒业有限公司,又称四五酒厂)占用。后来,原周口市酒厂扩建厂房,将江南会馆里的建筑全部拆除。

碑名为《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告示碑》的碑刻为青石质,首身一石,高120厘米、宽40厘米、厚8厘米,两面刻,均为阴文楷书。《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告示碑》碑阳为清同治八年四月十六日淮沈项分县孙县丞颁布的《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告示》,碑阴为附刻的清嘉庆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前陈州府李知府颁布的《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章程》。虽然江南会馆已荡然无存,但留下的这块石碑体现出了明清会馆除体现经济实力外,还具备民间自治组织所具有的文化、教育功能,是周口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见证。

在周口市博物馆,除了那块石碑,保存下江南会馆痕迹的还有一块长26厘米、宽17.5厘米、厚8厘米的青砖,上面刻着“江南会馆”4个字。“这块青砖是2013年6月在四五酒厂附近江南会馆旧址上采集到的,分量重、质量好,是徽商建造会馆时特别定制烧造的。当时,只有实力比较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建造大型会馆时,才会选择这种带有铭文的特制砖进行建造。”周建山介绍道。

一块碑,一块砖,江南会馆留下的痕迹告诉世人往事并不如烟。岁回律转,承古启新,如今周口的营商环境有目共睹,周商大会已举办3届,“三川十馆·春会”开幕在即。继承会馆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现代商会组织力量,周口将放开心胸和视野,再现辉煌未来!


责任编辑:王泉林